
Product Center
产品中心
全民阅读视域下,百年中小学校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应着力推动创新聚合,深入塑造学校文化品格,有效涵养学校文化育人与阅读育人的双重生态。在阅读推广中,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充分把握好百年中小学校阅读行动载体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向度。要立足校本,从“融合”到“适合”,让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更具兼容性;要活态传承,从“读书”到“读城”,让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更具跨越性;要回归生本,从“学校”到“学生”,让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更具内生性。从以上的阅读扎根到阅读拓展进程中,有效建构起青少年学生读书的行动螺旋。以读润校,探究阅读文化视野下百年学校的发展新路径,推动跨越百年的学校文化薪火在赓续融合中得到绵延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中明白准确地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性任务。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丰富人的生命价值、奠定文化底色、推动精神成长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着力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深入开展,促进综合育人水平全面提升。
阅读是中小学校进行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阅读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因此,中小学校完善阅读育人体系,提升“书香校园”建设水平,要一直增强要素耦合,扎实创新阅读行动载体,深度涵养学校文化发展生态,以阅读作为关键性依托,落实中小学校强自信、兴文化、育新人的一体化发展。
中小学阶段的百年学校是颇为独特的教育存在。一方面,这些学校弦歌不辍,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优秀的底蕴,彰显出好的教育必然生长在好的学校文化土壤中的本质性规律;另一方面,这些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在文化传承中赋能,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蝶变跃升。百年学校文化品格的形成,是一辈又一辈教育人不懈追求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深入塑造学生意识修养与行为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升人文素养、增强责任担当中所获得的结果性表征。在全民阅读视域下,通过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擦亮学校的育人品牌,深入塑造学校的文化结构、特征与样态,是百年学校聚力铸魂育人、守望未来的高水平发展育先机、开新局的突破求解之道。
中小学校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应致力于校本转化方向,将读书载体的深度创建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结合,以校本自主培育方式推动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有效开展。用综合多维教育环境和多重育人元素的“大阅读”,以及丰富阅读内容和优化阅读形式的“活阅读”的思路与视角,不停地改进革新阅读载体,完善长效机制建设。
阅读校本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等目标任务落地落实,逐渐完备学校育人结构,让阅读充分回归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切实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布局设计与学校层面的底层实践逻辑的有效衔接,使阅读不仅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而且贯穿于学校文化塑造全过程。
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以下简称“西总布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被正式授牌的北京市第二批百年学校。1999年,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随班就读实验校”,创建了东城区第一所资源教室,从此开启了融合教育办学特色的新天地。西总布小学“普通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曾被授予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学校融合教育实践探索成果处于领先梯队,成为北京市首批资源教室建设与运作示范校,创建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努力提升适应学生个别需要的学校综合育人效能。
在深化全民阅读、全方面提升青少年学生阅读素养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阅读载体引领阅读实践,能够筑牢百年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使百年学校因阅读而精彩,因书香而美丽,因文化而丰盈。西总布小学以推进“阅读+”育人行动创新为支点,开展“阅读+融合教育管理机制创新”“阅读+融合教育学科教学实践创新”“阅读+融合学习资源开发应用创新”“阅读+融合教与学反馈评价创新”四大行动,加大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培养的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实现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的有机统一。西总布小学汇集学校干部、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融合教育专家代表、社会机构代表等方面人员,组建“阅读推广协同委员会”,参与阅读推广会商、创新阅读推广活动、评估阅读推广成效等,通过责任联动、资源联动、空间联动,实现学校各层面阅读推广的共商、共创、共享。西总布小学阅读行动载体建设凸显以下三个着力点。
学校将阅读作为常态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关注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的阅读差异,采用分级阅读,以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推动阅读进程。打破传统学科边界,精选涉及不同学科的阅读材料,以跨学科阅读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育和发展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切实增强文化意识。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学校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阅读建议和方法,鼓励家长陪伴孩子阅读,涵育家庭的阅读风尚。对于普通学生,学校推出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分享会、图书漂流活动等增进以阅读为引擎的家校互动合作。
面对高新技术崛起带来的新媒介阅读潮流,学校积极探索以数智阅读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首先,引入电子书、有声读物、在线阅读平台等新媒介阅读资源,满足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差异化的阅读需求。其次,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把握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偏好等阅读特征,为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推送适合读物并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个体化阅读指导。
西总布小学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将阅读推广转化为学校文化塑造的现实存在形态,与学校阅读文化路径建设、阅读文化体系建设、阅读长效机制建设等多因素关联统整,努力架设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家校社之间的桥梁,让普通学生通过阅读既提升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审美鉴赏等素养,又持续加深与特需学生的交流互鉴,不断增进理解;让特需学生通过有梯度的阅读培养,提升阅读兴趣,持续增强阅读自信。西总布小学的完全融合举措,使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更具兼容性,以阅读引领主题教学,开展同侪支持的合作学习,实现了从“回归主流”的融合教育到“面向全体”的适合教育的新跨越。学校文化建设迭代创生,以阅读推广为基点,实现组织形态变革与文化生态重塑,充分激活了教育要素的流动性,开辟出百年学校蒸蒸日上的新境界。
育人的崇高在于引领成长,阅读的价值在于滋养灵魂,中小学校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旨在发挥阅读与育人的协同性,形成合力效应,推动文化的赓续传承与文明的弘扬传递。为此,第一,需用好用足基于学校、贴近学生的校史文化,充分把握并依托学校发展历史中积淀厚重的文化渊源与内涵丰富的教育成果,通过多样化的关联性阅读,提炼其中影响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主要的因素。第二,要用深用活超越学校、互动性强的地域文化,通过有效整合和创新运用地缘性文化资源,将学生带入基于真实场景的沉浸式阅读情境中,边阅读边体验,边体验边领悟,边领悟边践行,以阅读助推学生的精神成长发育。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方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具有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深厚文化渊源的北京市授牌百年学校。方家胡同小学基于百年校史中的重要文化因子,力推阅读载体建设的三重行动,以阅读传承文脉,以书香启迪心智,构建并形成学校阅读文化育人的实践新形态,绘就出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化底色。
方家胡同小学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就从校情、学情出发,致力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遵循阅读育人的本质规律,长期坚持开展从阅读理解到文化体验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学校利用具有多方面社会文化意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学校读书节等丰富的阅读育人路径,精选古典诗文,推出学生展示读、亲子分享读、中英文对照读等线上线下多方式的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走近国学的经典阅读,深入涵养学生品格,加强文化传习。
老舍先生在担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期间,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小坡的生日》《青蛙骑手》《宝船》等作品。时至今日,学生仍在争相阅读老舍先生的经典名篇。通过阅读老校长留下的作品,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文品与精神,实现了“读其书”与“悟其神”的充分衔接。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与方家胡同小学的老校友——当代“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叶广芩进行了关于深入读书的心灵对话。
方家胡同小学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注重“读”与“做”的融合统一。这种融合统一既体现在将老舍的儿童剧作品《宝船》首创性地搬上了话剧艺术舞台和北京曲剧舞台,又体现在读老舍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趵突泉》《大明湖》,开展追寻老舍足迹的研学旅行中,还体现在开展“故宫以东·美丽胡同”街巷胡同系列研学实践,引领学生从阅读京味儿文学作品到探究京味儿文化实践里。阅读行动载体建设呈现出鲜明的跨越纵深性。
方家胡同小学在阅读行动载体建设中点燃起百年学校阅读推广的不灭之灯,驱动实现扩优提质的发展转型,深度构建并不断优化出“校”与“人”、“城”与“教”之间交互作用的积极阅读生态。推进青少年读书行动,充分发挥阅读的载体功能与育人功能,在活态传承中将学校的校史文化传统转化为当代教育的生动实践,尽显方家胡同小学学校文化表达与塑造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卓越成效。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要求,为实现百年学校的内涵提升,势必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努力克服学校文化塑造中创新动力不足的发展之困。旨在推广中小学校阅读的行动载体建设,能够成为促使百年学校浸润文化书香、焕发新生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唯有让阅读行动载体建设真正落位于“学生”,才能使基于学生视角的阅读有效支撑起学校文化育人。促进学校阅读回归生本,重在凸显学生的阅读参与,聚焦学生的阅读表达,唤醒学生的阅读动能,以阅读激活每个孩子的灵动生命。百年学校通过走向生本的师生共构阅读,将学校阅读育人理念转化为学生阅读创生实践,真正为学生打开彰显文化灵性的成长之门。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胡同小学”)拥有近660年的教育发展历史,堪称北京的百年学校之最。学校的前身是1368年创建的大兴县学,后为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府学。而今,该校完整保留了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建筑群,加上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成为“活”的教育博物馆。府学胡同小学在近66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学府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阅读推广,逐步建立并增强莘莘学子的文化归属感,令青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得到洗礼与升华。
府学胡同小学回归生本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使阅读面向每一名学生,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树立他们的价值观念,注重上承学校阅读育人,下启学生阅读体验,把班级打造为阅读共同体,形成经由班级回归生本的阅读行动载体建设的两大鲜明特征。
《论语》《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是府学胡同小学班级中的必备读物。学校将极具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古建上的楹联作为重要阅读资源,学生收集并阅读,感受其中尚学励志、敷礼明伦等浸润民间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每逢重要纪念日,学校在文天祥祠中开展班级祭英烈活动,通过诵读、吟唱并书写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切实激发学子们的爱国热忱。家国,永远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原乡。学校开发身边的内生性阅读资源,使学生通过阅读的多元、多样,深刻体悟其中包蕴的家国大义。
府学胡同小学注重阅读行动载体建设的外化拓展,与班级的志愿服务对接融合。不仅鼓励学生依托阅读积累担任文天祥祠的小讲解员,还主动为贫困山区小朋友捐建图书馆,更积极开展红领巾助盲志愿服务行动,师生与家长共同为视障儿童读经典古诗、讲传统故事,举办诗歌朗诵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得到进一步放大,不仅提升个人素养,而且塑造砥砺学生面向未来的使命责任。
中小学校以阅读铸魂育人,势必要加强阅读对于学生心灵的浸润和塑造。只有将阅读行动载体建设从着眼于“学校”转变为聚焦于“学生”,从推广阅读的学生视角出发,才能真正的完成阅读与学生成长的同频共振,充分显现出唯有书香方能致远,人生会因阅读而更精彩的阅读育人追求。阅读推广在从“学校”的校本化落位于“学生”的生本化进程中,要切实发挥班集体的“首席”作用,充分借力这一孩子们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共同体,强化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的互促共进。转变学生阅读输入的纸上得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输出的躬行体验方式,通过阅读推广中校本化、班本化、生本化行动载体建设的有效整合,构建起中小学校阅读推广的长效内生协同机制。
意义是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学校文化就是某一种意义的赋予和表达,好的学校文化一定会表达一种好的教育意义。北京市东城区三所小学立足校本、活态传承、回归生本的阅读推广实践阐释,向我们揭示出阅读推动百年学校传承发展的引领意义。阅读何以能够支撑起百年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以阅读推广的多重方式可以有效的进行百年学校的文化解码,以行动载体建设方式能对百年学校文化品格实现深入塑造。阅读使百年学校成为滋养师生成长的“文化磁场”。百年学校通过阅读行动载体建设,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沁人心脾的书香正以不同的存在形态浸润着“人”与“校”。百年学校推动创新聚合,使跨越百年的学校文化薪火在赓续中得到传承,实现学校文化育人与阅读育人的同向发力和双向赋能,彰显出中小学校阅读文化建设探索的时代新意蕴。
作者系|1.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修员;2.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校长;3.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校长;4.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教师;5.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