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新闻中心
地科院关工委主办的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讲座,邀请了刘琼发教授于2025年9月10日下午在西102课室和11日上午在西101课室分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主题为:《学习各种科学思维,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讲座。
这个讲座的目的是:通过刘教授讲述他亲身经历学习各种科学思维,实现自立自強创新创造。运用各种创新科学思维方法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得到国家、省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嘉奖,以激励学生树立自立自強的意志,勇于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追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参加讲座的有:院党委副书记、院关工委主任郭妙燕,校关工委委员、院关工委副主任、退休教工党支部书记张声才,以及有关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204人和本科生208人,一共410多人。讲座由郭妙燕主持。


在讲座中,刘教授总结了自己在人生征程实践中的学习运用各种科学思维,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事例和心得体会。
他的体会是: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要做到自立自強,必须养成良好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一定要有高远的志向、坚強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一定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刻苦钻研和坚韧毅力去探究的精神;必须能吃苦耐劳和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必须虑心向他人求教、学习(包括书本),但不迷信权威;必须掌握尽量多的各学科知识,并坚持终生学习;必须有健康的身体,掌握一定的医疗、保健知识和方法。
他结合案例(大部分是他运用创新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分别讲述15种创新科学思维方法和使用这一些思维方法的先后顺序。使大家对各种创新科学思维方法知道、理解和掌握它的运用。
他在讲述应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中,针对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特别详细的介绍了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工程思维方法。也详细分析讲述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设计中的系统思维方法,从航运、供水、排洪、排沙等每个方面讲清楚它的真正工作原理。这个水利工程历史悠远长久,至今还能完好利用。 这说明我们国家早就有了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创造。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统一系统),要解决地理(或工作)中的某个方面问题,就必须应用系统思维方法和工程思维方法,即综合分析法,才能全面看问题和解决好问题。从而激发了地理学子有信心学好地理科学。
在师生互动环节时,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很活跃,连续提出了5个问题,刘教授一一作答,学生反应很好。讲座效果特别好,很成功。
讲座过后,许多同学都写出心得体会,认为刘教授的讲座使我们收获匪浅,将受益一辈子。对我们在今后的人生征程中指明了学习地理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决心向刘教授学习自立自强、刻苦钻研科学技术、运用各种创新科学思维方法,创新创造的精神,学好本领,为将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并提高自生的人生价值(下面附部分学生听了讲座后的感言)。
谢谢刘琼发教授精彩的讲演,通过这次讲座,我明确了自己的学习、工作方向和目标。我深知,要想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象刘教授那样刻苦钻研科学技朮,学习创新科学思维方法,工作认真负责,制定未来规划和学习计划,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实现自身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听完刘教授的讲座,我深有感悟。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在几十年前那个艰苦的年代,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排除万难,刻苦钻研。在新时代,我们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学习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专业领域努力奋斗。
听完刘琼发教授的讲座后,很有感想:1.自己要有意识提高个人各方面能力,锻炼自己,自立自强; 2.激发自己创新创造力 ;3.不怕吃苦,做所有的事情要动脑子,运用好各种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聆听刘琼发教授的讲座,最触动我的是他苦寒中求学问的赤诚。如同宋濂一般,他在前往北京的求学路上,一个小竹箱,赤脚上京城,路途中的风风雨雨是我们无所想象的。
更可贵的是刘教授在如此艰难的求学之路上,刘教授依旧保持不断探究的科研精神。从孩童时期制作“火药”鸟枪,到长大后建造电视台,刘教授在一步一步的人生征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如今我们处在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更应该勤勉求学
教授对青年寄语:“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他引用的这段话,更让我明确了方向。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我今后会扎实学好专业相关知识,把个人专业选择与国家发展需求结合,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奋斗诠释青春。
聆听刘琼发教授“科技报国”主题讲座,我深受触动。从贫困童年的不放弃,到求学路上的肯钻研、不迷信权威,最终考入北大并斩获多项成就,刘教授的成长故事生动诠释了“奋斗”二字的重量。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始终将国家放在首位的赤子之心,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方向: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我将以教授为榜样,沉下心探索山川河湖的奥秘,深耕地理领域,用所学知识为祖国的资源勘探、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田野大地生根发芽。
刘琼发教授自小家庭贫困,在没有棉衣的北方、在只有刷锅水当菜的环境中坚持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后又用自己对科技的持续热爱,让山区人民看到了电视,让祖国的人民更进一步团结在一起,将爱国热情与自强融于这场讲座中。
人生如登山,道路从不是平坦的。听完讲座,我不禁对刘琼发教授肃然起敬。我辈青年,也应用坚持与热爱面对困难,将爱国情怀投入科技领域。我想,我未来也会更加认认真真地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用坚持绘就未来。
听刘琼发教授“科技报国”讲座,最触动我的是他在艰苦条件下仍坚守科研的故事:在巫山县工作期间即使环境恶劣、乡镇偏远、三峡湍急,依旧坚守科研阵地,制作扩音机、载波机,还创立了巫山县电视台,这份“啃硬骨头”的韧劲让我深受震撼。刘教授说,青年要有创新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工程思维……,这些话点醒了我。作为华师的学生,今后我会把课堂知识学扎实,多参与科创实践,运用这些思维方法,以刘教授为榜样,把个人专业所长融入科技强国的浪潮里,用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刘琼发教授在讲座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教授讲的制作一些东西的过程,也不是教授幽默风趣的口吻,而是教授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精神。我认为教授他有着一颗无论何时何地都仰望天空的心,他不会因自己生活在乡村就安于乡村,一辈子低头关注地上的鸡零狗碎之事,而是以顽强如石中松的态度去追求更高更远的天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上了大学,人生也算是迈上了新的一个台阶。在这个有着无限可能的阶段,在没有刘教授那样艰苦的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想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去尝试各种新事物,去提升自我。尝试那些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不只是跳出舒适圈,更是让舒适圈扩大,就像刘琼发教授那样,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姿态努力求学。
恰逢九一八,回望历史,是无尽的人民血泪。愿我们都能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如刘教授一般为祖国作出更多贡献!
刘琼发教授在难苦的环境中,自小就立志自立自強,报效祖国。他的这种精神,值得当今身处在幸福年代的我们认真学习。如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而我们的祖国却依旧和平,并且积极推动国际局势太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国家科技力量的提升。尊严只存在于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刘琼发教授幼时条件十分艰苦,却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材料来实验,通过个人的努力考入了北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教授的这种艰苦奋斗、求知若渴的精神可以让我们学习。吾辈青年应当效仿刘琼发教授,积极培养科学思维,通过科技的方式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听完刘琼发教授的经历,我鼻尖阵阵发酸。幼时挤在漏风屋舍,煤油灯下苦读,既要应付没完的家务农活,还要守着病榻上的母亲;母亲的离去,是他心底最深的遗憾,也点燃了他考北大的执念。
最初他填报北大,却在班主任的担忧下改填华南理工。可深夜里,母亲的期盼与对更高平台的渴望翻涌,他毅然再改志愿,誓要考上北大。更触动我的是,即便环境匮乏,他的科学技术创新意识从未熄灭:自制炼铁炉探索材料原理,帮邻里调试设备,让电视台信号覆盖三峡之巅,修理陌生计算机时突破常规、灵活迁移技术知识。这些不只是简单的“动手”,更是在匮乏中主动叩问科技本质的尝试,恰是他突破命运的关键。
比起刘教授当年,如今我们有更完善的实验设备、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这更让我明白:苦难从不是绊脚石,新时代里,唯有以刘教授为榜样,带着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执着与探索欲主动向前,才能把泥泞踩成坦途,在科技浪潮中留下自己的足迹。